主办单位:
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承办单位:
浙江省美术家协会、浙江画院、恒庐美术馆、三放轩
展览时间:
2017年10月10日-10月18日
开幕时间:
2017年10月10日下午2时
展览地点:
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
不为书法
八月的最后一天,应邀在曾宓先生的画室里,拜读了他近期创作的一批准备在金秋十月办展的书法作品。他自取展名为“可以看;不足览”,并署副题:“一位八十六叟的真言”。手稿是写在一帧散落的古旧书皮上的,这书皮当是清代之物,褪色的靛蓝和淡淡的墨痕交织出古今文化演进的时空。“看”与“览”,两个字的大意应该是差不多的,但细细品味,则妙在其中:“看”是眼见为实,是视觉感受的开始;“览”,则是有比较(一览众山小)、优劣(揽胜)的评判纠葛……由此可见,曾先生的这次“看、览之别”的展览理念当是明了的:这是一次与人分享书法美的作品共赏展示,仅此而已,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谦逊自觉;二是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独立思考,一种不屑与人论争的矜持和任性——书法之美,“赏心悦目”可也。
曾宓《不忘初心》69cmx60cm
品读曾先生将要举办的“可以看;不足览”,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“八十六叟”的真言。其中有一幅《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》的作品,这是一种了悟的大道至简的潇洒。曾先生的书法语言是丰富的、真诚的,具有自我特立独行的强烈个性。
曾宓《一切即一》53cmx86cm
他以厚重或淡约的“笔线”书写;团块结构或疏朗简约的字形来“结体”,清癯或泅晕的“墨韵”、布局奇巧的“章法”、书法与印章互补的现代“构成”,这里的许多法道都是曾先生书法的独到之处。
曾宓《枫桥夜泊》69cmx39cm
趣味是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高度,“可以看;不足览”除了对书体、字型的融通变化和大、小字体的多种使用,还选择了对丰富的书写载体的巧妙运用,这无疑又增加了书法融汇“载体肌理”效果的趣味感和形式美。
曾宓《岳阳楼记》266cmx72cm
曾先生精选了应手的生熟宣纸、包皮纸、“乾隆贡宣”古纸、日本和纸、旧书皮、老锦帛、金石拓片等等,可谓洋洋大观,趣味盎然。如果说“书为心声”,这便是作者的一种关不住的至美的激情宣泄和才情横溢。
曾宓《君子有司六言联》236cmx43cm
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·潘尼贝克用实验证明,书写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,提高免疫力,甚至能治疗某些疾病。暂且不论“疗效”如何,至少这种愉悦是对健康的一种暗示。书法的书写过程是轻松愉悦的,是一种情绪的释放、情感的抒发、学养的修为,也是对生命的给养……
曾宓《兰亭集序》266cmx72cm
书法是语言的图式表达,如若说书写有“法”,那么这个“法”就是极其个性化的个人艺术造诣所得的“我法”。没有一个摹本是可以完全重复的,有的只是书写者自身的学识、修养、品位、情趣和情感的图式自我表达。
曾宓《望海潮》34cmx135cm
《继承莫泥古,创新可离谱》,这是曾先生另一幅或许会引起争议的作品,“莫泥古”“可离谱”,也就是本次展览“不足览”的鲜明注脚。书写是一件惬意的行为,有“道”则“法”在,这是一种“不为书法”的恣意。
张华胜
于湖上悠哉悠斋
艺术家简介
曾宓,号三石楼主,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。
中学时期,师从吴启瑶教授学习水彩画。1957年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(现中国美术学院),得潘天寿、顾坤伯等名师亲授。1958年作品参加莫斯科画展。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。1985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。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浙江省政协第五、六、七、八届委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,曾宓开始探索创新,撷黄宾虹、林风眠等数家之长,讷于言而深于思,所观、所感、所悟皆成画,逐渐融为今日之风格。其作品既注重中国画笔墨情趣和意境的呈现,又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构成,凸显着现代意味;与天地精神相往来,而又不游离人世间的脉脉温情;在具象与抽象、出世与入世之间,体味艺术的境界乃至人生的况味。
曾宓,一个顽童,一个真人,一个安静的探索者。